技术扩散与新兴产业

陈春先

1980年10月23日

  
  这次到美国看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核聚变实验室,跑了十几个城市,比1978年那次深入得多。这次是民间学术交流,没有上次官方代表团那么多约束和应酬,谈得比较深入。我尤其想了解为什么美国核聚变实验效率那样高,工程—实验—理论计算结合那么密切,整个过程周期那么短。看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实验技术先进,制造设备和仪器的工厂水平高,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实验技术好。但是,如果多问一个“为什么”,真正的关键在于充满活力的工厂—学校—研究所密切联系的体制,美国朋友介绍了所谓“技术扩散区”的概念。


  波士顿周围的128号公路,大体相当于北京的三环路,但要大些。128号公路两侧有几百家高科技小工厂,被认为是技术扩散区的典型。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家专做超导磁体的小工厂。这是很有启发性和激动人心的参观。工厂的负责人原来是波士顿大学的教授,他介绍说,我们有知识,IDEA(思想),其他人有钱,结合起来办了公司。我们的产品更新换代(超导磁体)已为世界上多家高能物理和核物理、核聚变实验室所接受。合同多时我们就多请工人(固定人员只有20人),许多过程都是要协作完成的。同行的超导工程专家严陆光说:国内超导材料和工艺的工厂都上千人,产品还不如这里。我听到华裔科学家谈到许多动人的高科技创业史,包括在波士顿郊区的王安先生。他是一个公认的很成功的企业家。


  回程途经旧金山时,又参观了硅谷两个小厂。硅谷原来是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的一片柑桔园地带,旧金山南边约60公里。现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,第一台微计算机就是这里的一个青年人在汽车库里搞出来的,现在已经是数千万美元销售额的苹果公司了。硅谷是最大、最典型的技术扩散区。斯坦福大学的老校长泰曼教授是有远见的科学家,他决定把校园的一块土地租给学校教授专家办高技术的工厂。现在世界著名的HP公司(惠普)就是三十年代斯坦福大学电机系两个教授开办的,第一个产品是在家庭车库里搞的高频振荡器的样机。


  总之,我看到美国尖端科学发展快,人造卫星和托卡马克(工程核聚变装置)都是苏联先突破,而美国则利用实验和设备上的优势很快赶在前边。而美国速度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,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,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、专有技术、,知识变成产品。自己去借钱,合股开工厂。当然,这里资本主义赚钱的动机是不能忽视的,但据一些当事人(科学家)谈,创业的自我满足的追求超过了营利动机。我感兴趣的是这里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上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,得益最大的显然是社会、国家和地区。相比之下,我们在中关村工作了20几年,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,素质也并不差,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。的确,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是根本不同的,我们北京等离子体学会有搞核聚变的,也有搞低温离子体应用的。搞核聚变过程发展了很多新技术,可以用来为工厂和其他的科研单位服务,至少可以小批量生产,免得重复进口。我过去搞过激光,开始差距不大,后来越来越大。现在我们自己需要用激光器,还得用外汇去进口,实在不是滋味。至于低温等离子体,就更应该结合工业应用发展,首先应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业技术。


  上周我在科协向田夫同志汇报这些想法,他很希望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学会能带个头,团结科技人员为四化多作贡献。外国好的经验可作参考。科协的态度是,凡有利于四化的,我们都大力支持,没有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。因此,我们提出了成立“先进技术服务部”的设想,而且要把这个服务部做好,探索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子。

- 完毕 -